说完妆粉我们再来说胭脂,记得有一部由张国荣、梅兰芳主演的经典老影片叫做胭脂扣。通常说的胭脂,它分为两种,脸上涂的(腮红),以及嘴上抹的口红,是与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代胭脂有很多别称,燕脂、焉支或燕支。
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胭脂起源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故而因燕国所产而得名。
另一种说话,胭脂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装饰脸面。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其中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据传胭脂的引入,也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最晚在汉代,中国女子已广泛使用胭脂。长沙西汉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精美小巧的漆器梳妆箱中,除有发绺、梳子、香粉、黛石外,就有胭脂。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二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至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四大名著《红楼梦》中四十四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
唐代妆容分为白妆、红妆两种,白妆只敷粉画眉,红妆则要抹上浓郁的胭脂。根据胭脂画法的深浅妆容会有不同的名字,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在中国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早在先秦时期口脂就已经存在了,当时的口脂主要成分就是朱砂这种矿物质染料用作唇妆,但它不仅颜色不鲜艳还特别不持久。
在秦汉时期,口脂加入动物脂肪。在原有的口脂的基础上,加入了动物脂肪,来增加口脂的持久性以及湿润度,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现在动物油脂依然是口红的重要材料。
口脂发展的辉煌期,又是到了唐代,口脂可不仅是姑娘才能用,男人们也开始流行涂了。这主要是因为唐朝的大城市都处在气候干燥的*河流域,男人们涂口脂就是为了保湿。甚至皇帝还会把口脂当作福利下发给大臣们,但不是人人都有,通常都是皇帝的亲信,才能收到这些保养品。所以,能涂口脂就证明你是皇帝看中的人。
那皇帝为什么喜欢给大臣赏赐口脂呢?其实,那会儿的口脂更像一种药品,不管对当时的文臣还是武将来说,口脂都是过冬的必备物品。
唐代就开始给口脂分色号了,姨妈红、诱惑紫、元气橙......不仅如此,第一款棒状口脂也是唐朝人发明的,《莺莺传》中张生送给莺莺的礼物中就有棒状口脂,由此可见追女孩送口红现代古代都适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