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市场分析:“运动”过剩 同质化严重
OFweek可穿戴设备讯:可穿戴设备近两年可谓风光无限,但是,风险投资公司PureTech和动脉互联医疗研究院日前发布的 从身体提取数据的可穿戴 信息图显示,目前可穿戴设备中,运动类产品较为过剩,而针对婴幼儿和孕妇设计的健康监测产品较少。此外,可穿戴设备多为手环、手表、贴片等,同质化严重。 分布不均 运动类产品过剩 如今,为消费者身体各个部位设计的可穿戴设备五花八门,几乎从头到脚无所不包。据风险投资公司PureTech近期发布的 从身体提取数据的可穿戴 信息图显示,目前国外的可穿戴设备可以针对人体功能的15项类别进行监测,其中有国内消费者已经熟知的运动、血压和心率监测,以及睡眠、体温、血糖等数据采集。 相对于国外,我国的可穿戴设备市场还未进入成熟化阶段。那么,国内市场上用于监测身体状况的可穿戴设备有多少呢?近日,动脉互联医疗研究院对国内监测身体状况的可穿戴设备进行了梳理,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可监测身体状况的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已有148种,大致可分为13个类别。 不过笔者通过对比了解到,相比国外的可穿戴设备种类,国内并没有肌肉活动监测、皮肤温度、眼球活动、智能药丸四个类别的产品,而是增加了胎心监测和体围两类。 在国内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分类中,笔者看到运动类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2.9%,高居榜首。其次分别为睡眠、体温和心率监测类产品,分别占到了20.9%、11.6%和11.1%。而血压、姿势、血糖、皮肤水分测试、胎心监测、血氧水平、脑电、呼吸率和体围的市场份额呈逐步下降趋势,最少的只有0.4%。从整体分布情况看,可穿戴设备中运动、睡眠类别的产品几乎领先于其他类别近10多倍。 5月28日,笔者走访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海龙和鼎好科技大厦,看到目前市场上运动类可穿戴设备要远远多于其他类型的产品,在消费者中也最为普及。 运动手环应该是我见过最多的可穿戴设备。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佩戴手环,记录自己每天的运动信息,有时候还会在朋友圈里 晒 一下。 一位男性消费者正在店里挑选手环,他告诉笔者,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运动监测类产品可供挑选,而且因为没有太大的科技含量,只具备基本的记录功能,所以售价也不贵,大多在三十元到一百元之间。此外,笔者在走访时了解到,目前市面上有关体围、呼吸率和大脑活动等类别产品十分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