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懿传带火的除了新一波口红色号,还有 [复制链接]

1#
80多集的后宫大戏《如懿传》将在今晚迎来大结局,从开播起便不绝于耳的争议、质疑也足足发酵了两个多月。在此我们将故事本身暂且按下不表,如果单从剧组在置景和服化道上的投入来说,这仍旧是一部极富诚意的作品。除了如懿封后、木兰秋狝等大场面的排布,在内景的布置和陈设方面,从如懿与弘历皇帝年少相知,到暮年离心,宫中的色调、器物与摆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以契合故事走向与情感基调。但这当中,有一样贯穿始终的道具每次出现都令人印象深刻,便是中国汉代被发明,唐、宋开始兴盛的油纸伞。也许是紫禁城的红墙过于肃穆,宫殿又过于华贵,这一把把灵秀的油纸伞每次出现在镜头中都让画风在大气威严之外多了一些诗意,妃子、宫女们的油纸伞和他们的衣衫相称,让人如在画中。从春雨到冬雪,从盛年到迟暮,如懿几次出现在伞下的镜头虽然心境不同往日,也都如同徐徐展开的油画卷轴。油纸伞的前世今生从春秋战国时期鲁班为了给妻子遮雨发明出木质伞,到造纸术之后人们将刷过桐油的纸附在伞骨上,油纸伞距今已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到了唐宋两代,随着油纸伞的普及和花样的衍生,文人墨客们乐于大肆在伞面上题诗作画,“断桥借伞”更成就了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油纸伞在功能性之外,多了一层鉴赏与收藏的文化价值,在年的时候在美国一次拍卖会上,文徵明创作的一把山水画油纸伞甚至拍到了98万美元的价格。而油纸伞中,余杭地区在工艺上最为上乘。一把正宗的余杭纸伞,从寻觅优质毛竹进行处理,将材料锯成大小合规的竹筒,到“刮青”、劈开做伞骨到最终制成,要经历70多道工序。在生活简朴惜物的年代,一把好的油纸伞也能修修补补用上好几代人。但如同所有的老手艺,余杭油纸伞同样没有逃过被工业量产时代碾压的困境,这种费时费力,产量低,成本高的手艺逐渐无人愿意传承,临近消亡。余杭纸伞的未来在坚守与离弃的挣扎中,余杭油纸伞师傅们在年等来了第一个转机。年米兰设计周期间,来自中国杭州的设计工作室“品物流形”由创始人张雷策展,以“余杭纸伞的未来”为主题首次将这一古老、雅致的东方器物带到国际舞台上,引发了来自全球的目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