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导读:市场巨大,但彩瞳行业没有捷径可言,一切都得靠摸着石头过河。
作者
郭子傲
在追求颜值这件事情上,“彩瞳”正成为年轻人的新谈资。
CBNData数据显示,疫情正推动眼妆需求高速增长:自大家统统戴上口罩后,眼睛突然成为拼颜值的新战场,眼部彩妆用品销量涨幅达30%-40%;其中,彩瞳一举取代了口红的种草地位——小红书上,彩瞳的相关笔记已远超60万篇。
实际上,彩瞳是市场对彩色隐形眼镜的通俗叫法,该品类其实并不新。在千禧年初,最早由强生、海昌、博士伦等国际品牌推出的彩瞳产品,因审美“非主流”而没能进入更大众的消费视野。
直到年,“彩瞳”被纳入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范畴,电商平台也在陆续取得彩瞳产品的销许,终于让彩瞳能够高效触及潜在的消费者。
青山资本《中国快消品早期投资机会报告》数据显示,-年中国彩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1%,另据Mob研究院预测数据,预计到年中国彩瞳行业市场规模可达亿元,有望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
但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与国内隐形眼镜市场的寡头垄断不同,彩瞳是一个爆款频出、品牌更迭的市场。自年以来,彩瞳行业更是投融资不断,入局者中不乏经纬中国、高瓴创投等投资机构的身影。这样一个活跃的市场中,彩瞳品牌究竟要如何脱颖而出?
创办于年的moody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它专注于推出高品质、精设计和短抛期的彩瞳产品,并于年11月完成了超10亿人民币C轮融资,而这也是迄今为止彩瞳行业最大一笔融资。
年,moody的交易规模突破2亿元,去年更是突破7亿大关,如今在众多彩瞳品牌中位列线上销售和人群渗透双第一,已成为彩瞳行业的领*品牌。
在快速崛起为行业领袖的背后,moody究竟有着怎样的一套方法论心得?在爆款频出、市场分散的竞争格局下,彩瞳品牌又该如何沉淀品牌资产,掌握消费粘性?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强调专业但是标准尚未成熟的行业,领先品牌究竟要如何理解消费者,并且承担起责任、为行业创造更大价值?
疫情之下,每个人都戴上了口罩,眼妆一跃成为脸部的点睛之笔。Z世代是个性和颜值*,自然不会允许自己在新一轮妆容潮流中落得下风。于是,口红的风光不再,彩瞳成为“口罩妆”的必备单品。
《天猫隐形眼镜行业人群洞察白皮书》显示,彩色隐形眼镜于年、年、上半年的市场增速分别达到20%、45%、83%,这是一个快速崛起的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白皮书》指出彩瞳的三个发展趋势:1)彩瞳已成为年轻消费者日常化妆的必备步骤;2)彩瞳拥有比拟口红的性价比,正在快消化;3)彩瞳受00后青睐,其性质正由矫正视力转变为对美的追求。
一方面,彩瞳发展迅速的原因,正是在于彩瞳和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贴合更紧密了,其消费场景打开了更多可能性。
但另一方面,市场也容易将彩瞳极端地理解为“高复购、强刚需、上新快”的快车赛道,忽视彩瞳本质上还是彩色隐形眼镜,有矫正视力的作用。其实,将彩瞳理解为隐形眼镜市场的分支,或许更为准确。
尽管无度数彩瞳也是市场的强通货——会有许多非近视人群将彩瞳纯粹视为美妆产品在用,但有无度数并不影响彩瞳的核心技术原理:都需要像做三明治一样,将彩瞳的色彩层嵌于镜片夹层,从而避免色彩层直接接触眼睛,避免感染。
更进一步讲,彩瞳与隐形眼镜其实同属角膜接触镜,其技术底层都要求极高精度的生产模具。
正因此,分别在和年,隐形眼镜、彩色镜片先后被纳入三类医疗器械监管范畴,按最高风险级别监督管理:作为生产商需提交产品注册证,作为零售商需提交医疗器械销售资格。
在有了美妆与医疗器械的双重要求后,彩瞳行业很是挣扎:美妆的逻辑是海量SKU和上新速度,只有丰富花色和新潮设计的彩瞳才能分得流量;而医疗器械的逻辑是行业资质和专业程度,只有舒适和安全的彩瞳才能让消费者长期买单,如何去平衡两者关系呢?
实际上,能否兼顾产品的时尚感与安全性一直是彩瞳行业的考验所在。
从B端来看,不少国际大牌最早推出的彩瞳产品常被用户诟病“款式老气”,其原因就在于产品花色拘泥于黑灰棕等色系;而如今市场上虽涌现出不少彩瞳品牌在花色上大胆出新,但对镜片的高精度加工能力却参差不齐,产品安全难以保证。
在某些电商平台上,不少销量超过10万单的美瞳产品售价却在10元以下,算上平台抽成,这些美瞳产品成本较低,产品品质难以保证。
从C端来看,许多彩瞳消费冲着变美而去,但对彩瞳产品的信心和理解却不充分。CBNData年消费大数据显示,67%的消费者购买彩瞳时会优先考虑舒适的材质,其次52%的消费者也会考虑彩瞳品牌。
至于什么才是舒适的材质,尽管有超九成的消费者格外重视材质的含水量,但相当比例的人却将高含水量等同于高舒适度,也对含水量、透氧率之外的其他参数一概不知。
B、C两端的表现也构成了互文,让我们看到彩瞳市场如今的整体乱象——为了美,消费者对彩瞳安全考虑欠缺,而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