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位于潍坊市东北角,潍河下游,莱州湾畔,市域纵长横窄,中若蜂腰,南北长75千米,东西宽处32.5千米,窄处仅7.5千米。
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昌邑南、北农业农村风貌差别较大。昌邑中、南部土地较肥沃,水浇条件好,除了种粮产量较高以外,还发展大姜、水果、设施蔬菜等经济作物;昌邑北部土地则不同程度盐碱化,地下淡水匮乏,水浇条件差,种植结构简单,种粮产量普遍较低。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近年来,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昌邑市因地制宜,谋划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以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乡村全域振兴。在昌南饮马镇,依托潍河、博陆山、山阳村千年梨园等资源,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在昌北柳疃镇和卜庄镇,通过进行盐碱地改良和农业灌溉提升,打造盐碱地改良示范区,助力粮食增产,筑牢粮食安全。
“地理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乡村发展模式就不一样。有了一个点,我们就顺势谋划一条线、一个面,点线面联动,形成片区,示范带动效应就更明显。”昌邑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闫文志介绍。
生态治理山阳村蝶变
端午三天假期,近39度高温,骄阳似火,却没有阻挡游客走进昌邑市潍河岸边的博陆山风景区。
据说是因为,博陆山上百万朵百合花正绚丽绽放。
游客在博陆山风景区打卡游览。
“虽然高温天气,影响了游客量,但仍接待游客三千多人,门票收入元。”潍坊博陆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小赞向记者介绍,端午假期前后正值博陆山风景区第二届百合节,景区门票实行打折优惠,好多游客慕名赏花而来。
山阳村位于昌邑市饮马镇西部,北依博陆山,西邻潍河,户籍人口户、人,是昌邑市最大的行政村。
博陆山石英矿储量丰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石英矿的开采加工让山阳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但同时也带来了扬尘、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村民们逐渐意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从年开始,山阳村“两委”下定决心,放弃采矿致富、“竭泽而渔”的路子,对包括村集体石英砂厂在内的多家石英矿开采加工企业,全部关停。同时,积极发动党员群众架桥筑路、运土上山、修渠引水、封山育林,坚定不移走“打造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的转型发展之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博陆山终于从矿坑遍地的石头山变成了风景秀美的“生态山”。
“开始也有很多党员、群众有意见,认为放着现成的快钱不挣,去折腾费事的,但渐渐景区起来了,生态效益显现了,也都理解、支持了。”山阳村党总支书记王成敬说。
山阳村在最大限度保留博陆山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因势造景,建成了“千年梨园”“红峡湖”“飞云阁”等12个板块、30多个景点,搭建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框架。
年,博陆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山阳村也先后荣获全国宜居村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省级旅游特色村、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山东省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潍坊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示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今年5月,“山东昌邑山阳大梨栽培系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名单。
王成敬介绍,山阳村有占地多亩的古梨园,有梨树多棵,且树龄大多在百年以上,其中树龄超过年的就有余棵,是山东省内树龄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梨树群。针对这一资源优势,山阳村积极打造特色品牌,培育的“山阳大梨”获评绿色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山阳大梨年产量吨左右,年销售收入多万元。
山阳村还积极探索千年梨园与节会经济、文化旅游相结合,连续举办14届“山阳梨花节”,进一步做大做优梨文化,大力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扩大千年梨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王成敬告诉记者,每年“梨花节”接纳游客15-20万人次,直接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多人从事旅游相关服务。近些年,通过举办“梨花节”、“采摘节”等节会,旅游门票、餐饮等总收入达到近亿元,山阳村村集体收入达万元。
山阳梨花节期间,游客在千年梨园游览赏花。
对此,在村里经营饭店20多年的山阳村村民王欣最有体会。“从原来的4张小桌,到现在的30多张桌,村里开发旅游以来,顾客越来越多,现在一年收入好几十万。”王欣介绍。
产业集聚农文旅融合
山阳村的产业发展之路还不止于此,山阳村所发挥的示范带动作用也不仅惠及本村村民。
年以来,饮马镇与昌邑市三农创新发展集团合作,统筹山水一体共生、数字技术赋能、文旅康养成链,计划总投资50亿元建设山阳农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整合优化观光、康养、采摘、研学资源。目前,示范区内位于山阳村西的数字农业种植项目番茄工厂、草莓天瀑及繁花视界模块已投入运营,前来采摘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地标。
番茄工厂温室。
位于常家屯村的潍水苗木种质资源基地项目,建设蝴蝶兰自动化生产温室、红掌种质育苗温室、牡丹芍药杂交种质资源圃及组培中心等,今年下半年可投入运行。位于东北村的生态果蔬种植示范基地项目,以订单蔬菜为主,建设智能番茄温室、果蔬科技研发中心和加工中心,同时回购改造农户低效棚40个,投产达效后,将实现年产番茄吨,辣椒、叶菜等其他类蔬菜吨,预计年产值可达万元。
位于饮马镇区的北方农品汇加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约亩,新建农产品初加工区、仓储保鲜库、净菜加工区、检验检测中心、电商金融中心及基础设施配套。目前,该项目部分投产达效。项目完全建成后,将发挥国有企业引领示范、战略支撑作用,围绕大姜、马铃薯等农产品的二产三产链条延伸,进一步提升预制菜加工及仓储物流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昌邑市预制菜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生姜产业发展。
数字农业种植项目运营方山东新格林智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赫文韬介绍,番茄工厂温室面积㎡,单位面积产量40kg/㎡,当前市场售价8元/kg,番茄工厂预计年产值可达1万元。目前,只番茄工厂就吸纳山阳及周边村60多位村民就业。
赫文韬(右)介绍番茄工厂的智能种植模式。
山阳及附近村的村民在番茄工厂打工。
“繁花视界”常年种植婚纱吊兰、玻利维亚秋海棠、口红吊兰等鲜花,与景区和设施农业有机融合,打通“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打造教育研学、婚纱摄影及电商直播服务平台,成为农文旅一体化的定制服务基地。
数字农业种植项目繁华视界模块成为当地新的乡村旅游打卡点。
示范带动片区合力发展
在博陆山风景区及农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项目带动下,山阳村及周边山阴村、常家屯村、兴会庄子村等11个村逐渐融入片区发展。常家屯村年村集体收入达35万元,兴会庄子村正利用村内保留下来的砖木结构古民居,挖掘打造历史文化馆,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兴会庄子村利用古民居打造历史文化展示馆。
目前,饮马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在粮食安全战略大背景下,打造了小麦“育种、种植、加工、社会化服务”4个板块,形成了闭环全产业链,带动了周边万余农户亩均增收元。辖内金浩面业成为“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和应急成品粮储备单位。全镇还新增2家省级示范农场和示范合作社,1个省名牌产品。
金浩面业厂区。
“如果各村把资源联动整合起来,形成发展合力,‘兴村强镇’就会有更坚实的基础。”饮马镇人大主席陆文娟介绍。
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人气是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村常住人口约3人,其中有多人是外来人口,主要就是因为有产业支撑,这些人在这有事干。”王成敬说。
昌邑市三农创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清涛向记者介绍了融合示范区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及发挥的联农带农作用。
项目是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应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无公害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实施建设的现代化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综合生产能力强、科技水平高。项目完全建成运行后,将以超前示范与导向作用,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增产提质增效作用充分地展示在广大群众眼前,成为昌邑市现代设施农业样板,对提高昌邑市设施农业水平和知名度,促进昌邑市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项目与周边村和社区开展共富模式,流转土地使得农户和村集体获得地租收入;优先使用当地劳务及返乡创业人员,使其获得劳务报酬;同时,结合技术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在番茄工厂打工的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工资收入,还能学到现代农业种植管理技术。
“示范片区建设连着千家万户,如何广泛凝聚群众力量?昌邑把突破口瞄向产业发展,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增收、集体增收,群众的参与度就会越来越高,片区才会发展的越来越好。”昌邑市委常委、副市长任云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盐碱地改良助力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首要任务。
近年来,昌邑市始终坚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连续多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年总产量稳定在10亿斤以上,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国产粮大县、全国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等。
今年麦收,在昌邑北部的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昌邑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农技专家测产显示,该农业综合体今年小麦平均单产达公斤,比去年增加2.9公斤/亩。
青阜农业综合体进行小麦测产。
而在5年前,这里的盐碱地种粮亩产仅有如今的一半。
近年来,昌邑市致力于盐碱地改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柳疃镇青阜村成立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系统方案,先将本村0亩盐碱地作为试验田进行改造,不断实施“引水蓄水、提取卤水、深翻土地、淡水压碱、作物吸盐、培育良种”盐碱地改良“六步法”,使重盐碱地块的土壤含盐量从10‰降到3‰,小麦亩产很快达到多斤。
青阜农业综合体进行小麦收获。
在看到青阜村取得成功后,周围先后有17个村加入,土地托管面积达到10.2万亩。为此,丰瑞农业公司联合昌邑市柳疃青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昌邑市宏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昌邑市克涛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昌邑市运兴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昌邑市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在土地经营规模、机械化程度、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趟出了一条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盐碱地利用新路子。
青阜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青阜农业综合体负责人孙德东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邻近的卜庄镇,也曾因为土地不同程度盐碱化和缺少地下淡水导致农业种植产出低效而困扰。年7月,昌邑市启动“引胶入漩”工程,将胶莱河的水引入漩河,并于今年3月投入使用,使卜庄镇北部8万亩盐碱地,变成灌溉方便的丰产田。
卜庄镇“引胶入漩”投入使用后,附近农户从漩河支流河道中引水灌溉农田。
“项目实施前土地流转的价格是每亩每年-元之间,现在的价格平均为每亩0元。”卜庄镇党委副书记褚泽龙算了这样一笔账,“工程投入使用后,受益村庄31个、农户户,小麦每亩可增产斤,年可增加效益万元。
“为了挖掘北部沿海十多万亩盐碱地增值潜能,我们聚力打造潍坊国家农综区盐碱地改良示范区,力争成为全国改良利用盐碱地的标杆,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闫文志说。
今年来,昌邑市还谋划建设生姜绿色可持续生产示范区、数字乡村发展示范区及休闲农业观光区,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和产业基础,示范引领发展。
昌邑市委常委、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市长窦海燕向记者介绍,目前,昌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元,高于潍坊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73:1,为潍坊市最低;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昌邑的粮食、生姜、渔业、畜牧等产业基础较为雄厚,这也是我们开展示范片区创建的产业底气,下一步,由片区到全域,我们将聚力全面建成产业效益强的现代农业强市。”窦海燕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任治安通讯员于宝华马鹏程董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