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豆子妈妈
来源:小豆子妈妈(xdz-mm)
近来,一位妈妈因穿着问题引发热议。
草刈红兰,是日本著名演员草刈正雄的长女,外表靓丽性格飒爽。
年年底,红兰顺利生下了一个女儿。
升级当妈后,红兰没放松对自己的形象管理,很快就恢复了身材,并热衷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分享带女儿的美照。
这本是一件美好且令人愉悦的事情,不料却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少女时期的红兰,乐于展示自己的身材,穿衣风格颇为性感。
即使身份发生了转变,红兰也依旧保持一贯的着装风格。
但这却激怒了部分网友,不少人言辞激烈批评道:
“能不能穿得像个妈妈一点?就不懂羞耻嘛!”
可像个妈妈的穿着,又该是怎么样的服装呢?
难道妈妈就没有美丽的权利,就该变得灰头土脸、不修边幅吗?
难道妈妈爱美不是个人自由,而成了一件对孩子有害的事情吗?
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却说:“妈妈越时髦,孩子越自信;妈妈身材越好,孩子越骄傲;妈妈越有进取心,孩子越勤奋;妈妈越坚持自己,孩子越独立。”
爱美并不是一件坏事,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妈妈爱美尤其难得。
妈妈爱美起到审美熏陶的作用,传递不将就的人生态度,从而养出对生活更自信、更有要求的孩子。
妈妈爱美,是孩子的审美启蒙
妈妈都渴望自个的孩子,能成为“别人家的小孩”。
殊不知,孩子也会偷偷想要个“别人家的妈妈”。
这正是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
从小学开始,我就是女孩子堆里最“挫”的一个。
倒不是因为长相,而是因为糟糕的审美。
妈妈是典型的传统妇女,在我记忆中,没涂过一次口红,脸蛋总是素面朝天,一直短发示人,从没有留过长发。
对外表毫不上心的妈妈,自然也不会花心思打扮女儿。
每次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漂漂亮亮时,我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萱萱是那时我最羡慕嫉妒的对象。
每天都是不同的造型,最神奇的是她有一头浓密的卷发,美得像个洋娃娃。
一开始,我以为她是天生的仙女,直到有次萱萱妈来参加家长会时,我才明白:原来自己是输在了妈妈上面。
看着萱萱妈画着美美的妆,穿着一条明艳的裙子,光彩照人的模样宛如电视里的大明星。
越发衬得同坐一排的妈妈,打扮土气、上不了台面。
身边的小朋友纷纷开始指认妈妈,议论着哪个最好看,哪个不好看,我却默默不作声,不敢主动认领自个妈妈。
那一刻,我突然后悔让妈妈来参加家长会了。
事后,忍不住抱怨了一通,结果换来了一顿训斥。
最可悲的是,我知道妈妈的审美不好,但自己也不懂得怎么爱美。
上大学后,有个女生当面嘲笑:“你长得好像个男的!打扮也像个男的。”
被这句话深深刺痛的我,才开始疯狂看杂志,扒视频,买衣服,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审美。
但即便如此,我对自己依然没有自信,非常在意外貌,更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
朋友评价我活得“拧巴”时,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妈妈爱美,一切都会不一样。
康德说:“美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的愉悦。”
懂得美的人更快乐也更自信,而妈妈的美恰恰是每个孩子的审美起点。
审美能力,是孩子的人生底色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类本性中就有爱美的需求。
爱美本是正常需求,但有的父母却打着“爱美无用论”,残忍地剥夺了孩子追求美的权利。
董卿的爸爸就是如此,他不许女儿照镜子,不许女儿留长发,不许女儿买新衣服,还打压女儿:“马铃薯再打扮还是土豆。”
本是少女最应天真漫烂的花季,却被迫活成灰扑扑的丑小鸭,这让董卿既痛苦又自卑。
多年以后,45岁的董卿事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提及幼年的经历,却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坦言自卑已成为一辈子的阴影。
与董卿爸爸态度截然相反的黄磊,却养出既优秀又快乐的黄多多。
9岁时,多多想要打耳洞,妈妈陪着爸爸负责点赞,还晒了女儿的自制耳环。
10岁时,多多涂口红,妹妹也想要,妈妈记录下了姐妹们互帮互助的美好画面。
13岁时,多多染了一头炫酷的紫发,在网上引发争议,但爸爸妈妈依旧选择尊重。
换成别的家长早就急得跳脚的,打耳洞是不爱读书的坏女孩,染头发简直就是小太妹了。
但爱美并没有妨碍多多的成长,反而引领着多多的每一步蜕变。
喜欢自制首饰培养了多多的动手能力,小到烘焙点心、室内装点,大到妹妹学校活动的服饰,都一应精通。
从帮妹妹涂口红,发展到帮妹妹“画脸”,多多对画画的兴趣越发浓厚,如今绘画已成为她的一门拿手才艺。
因为觉得英语的韵律感很美,多多酷爱英语,三年级就开始用英语写剧本,还翻译了3本英语小说。
年走上了国际T台,落落大方、自信美好的模样惊艳了无数人。
教育专家孙瑞雪指出:“幼时出现的审美意识,会影响人一生的气质和能力。对自我形象的要求完美,会上升到对环境、对内在气质、对艺术品质的追求。”
爱美不应该被限制,更不应该被打压,不懂美不知美的人生是灰色的,具备审美能力的孩子才能拥有彩色人生。
美是永恒的竞争力,越早重视越易赢
徐庆平先生说:“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
他早年在外求学时,就发现欧美国家都极其重视审美教育。
不同于国内多数父母的“审美无用论”,欧美国家则向孩子强调:
美是生活的基石。
从小注重外在形象,这不仅是一种素养,同时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除此之外,那里的孩子很早就养成“鉴美”的习惯,身上都有展览、音乐会或博物馆的影子。
我们常常感叹“外国人更有创造力”,这正是重视美育的结果。
鉴美能力强的孩子,会自觉远离丑陋的事物。
对美有执着的孩子,更有动力去探索和创造更多美好。
这样的孩子自然会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因为美本身就是稀缺品。
在电影《女人不坏》中,张雨绮曾问老板:“你是看中我的能力,还是美貌?”
老板的回答令人扎心:“美貌就是你的能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形象在职场上的确起着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形象魅力更高者的收入,通常比一般人高出14%。
美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人生赛道上的绊脚石,而是一种强大的竞争力。
父母与其畏畏缩缩,担心爱美让孩子变坏,不如主动出击引导,孩子如何正确爱美。
毕竟,没有人有义务越过糟糕的外表,去善待我们的孩子。
打扮得体、知情达趣的孩子,更容易被世界温柔以待。
越有远见的父母,越明白审美也是条起跑线,越早重视越容易赢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