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讨论的是占全球轮胎市场60%的产品——乘用车轮胎,这个标题有些哗众取宠,男人怎么会消费口红呢?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
轮胎,男人的AJ。
其实想表达两个意思:
第一,轮胎是个消费品。全球轮胎2B和2C的比例是2比8。20%销售给汽车制造厂配套。80%直接销售在汽车后市场给终端消费者。
第二,轮胎是个上限很高的消费品。不管是口红还是AJ,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是用尽、穿烂之后才会再消费的。
第一点基本能够得到普遍认同,但是第二点则不一定了,在很多人看来,轮胎的消费不会像运动鞋一样有个性化的需求。都是在不得不换的情况去换,也看不出各品牌有什么差异的产品。
其实倒退25年,篮球场上飞翔的少年们能穿上耐克的还是少数,大多数男生的普通球鞋也都是磨漏了脚趾才买新的。而今天,球场的少年们甚至都不能理解父辈当年的窘迫了,AJ不仅是用来穿的,还是用来收藏的,甚至是用来炒的了。
就算承认了轮胎的消费属性,本文的绝大部分读者也会认为米其林、倍耐力应该算得上拥有上面说的消费属性,而国产品牌的轮胎,虽然希望他们崛起,但应该还是在明天。一个简单的例证,就是即便本文的读者对几个轮胎上市公司标的如数家珍,但却没有一个人真的用过一条他们的轮胎,那如何能说他们已经具有消费属性了呢?
本文就是要在这一点上,为中国轮胎正名,他们已然走入了消费者的视野,甚至有了不俗的成绩。
本文提出这个观点,后面就依次展现事实、归纳特点、分析原因,最后总结。
中国轮胎的消费场景
既然要说消费属性,今天就不从产能、产销量、财务数据的角度去分析轮胎,而是以消费端的视角,看看中国轮胎品牌在卖哪些产品?市场价格水平如何?
我们观察中美两大市场上的轮胎消费,以途虎养车网和SimpleTire两个中美的轮胎电商平台为数据来源。在轮胎品牌方面,之前本号的文章《假如我们在美国选购一条中国轮胎》总结了在美国乘用车轮胎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的中国轮胎4个品牌——赛轮、森麒麟、玲珑、中策。赛轮和森麒麟几乎未在国内市场销售,所以再增加一个国内销售的老牌双星参与对比。另外增加在中美市场都有销售的高端品牌倍耐力、中端品牌韩泰一起对比。这样7个品牌、2个市场,可以纵向对比各档次品牌价格,也可以横向对比同一品牌在中美市场的不同。
每个大型轮胎企业都有少则上百种、多则上千种规格的产品,今天我们由小到大选择12个规格的产品来观察。
微型车,14和15寸的小轮胎:
轮胎规格:/65R14
典型车型:五菱宏光
注:同规格有1个以上产品的,标示的是高低价格区间。
轮胎规格:/60R15
典型车型:本田飞度
轮胎规格:/60R15
典型车型:比亚迪F3
中型车,16和17寸轮胎:
轮胎规格:/55R16
典型车型:本田思域
轮胎规格:/55R17
典型车型:马自达阿特兹
轮胎规格:/60R16
典型车型:现代途胜
大型及豪华车,17寸以上轮胎:
轮胎规格:/40R17
典型车型:奔驰C级
轮胎规格:/40R18
典型车型:奔驰E级
轮胎规格:/50R18
典型车型:奔驰GLA
轮胎规格:/40R19
典型车型:宝马新5系
轮胎规格:/35R18
典型车型:奔驰E级AMG
改装车,超大规格高性能轮胎:
轮胎规格:/45R22
典型车型:改装车
中国轮胎品牌在消费中的特点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总结出轮胎消费呈现以下特点:
在中美市场,中国品牌与高端国际品牌价格仍有一倍左右的差距;韩泰轮胎主打性价比为卖点,中国轮胎同样属于此范畴,中国轮胎与韩泰的价格差异在30%左右。
在美国市场,赛轮、森麒麟、玲珑的同规格产品价格接近。
在国内市场,中策、双星、玲珑同规格产品价格呈阶梯分布。
在美国市场,赛轮、森麒麟、玲珑从15寸的微型轮胎至20寸以上的超大尺寸轮胎均有供应。
在中国市场,中策、双星、玲珑在17寸以下的中小尺寸产品有供应,在17寸以上的产品没有供应和销售。
在中小尺寸,玲珑、中策同规格的产品在美国售价明显高于中国,倍耐力、韩泰价格同样出现此现象,美国售价高于中国。(途虎养车网的报价包括运输和安装,SimpleTire的报价包括运输。)
在大尺寸产品,玲珑、中策没有国内销售,不存在同规格产品的中美价格对比;倍耐力、韩泰同时有中美销售,同规格产品的中美价格差异不再明显。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存在一些矛盾点,不同品牌的产品有不同的价格档次可以理解,但是同样的产品在不同市场售价不同,同样的产品在不同市场接受度不同,背后有什么逻辑支撑呢?
中国轮胎品牌消费特点原因解析
首先,中国品牌轮胎在乘用车市场并非没有走入2C消费端。中国品牌乘用车轮胎进入了国内的中小规格市场,进入了美国的全规格市场。
而在中小规格市场中的中美价差又说明,同样的产品销售于国内的利润低。如果一个轮胎企业在产能有限的约束下,会优先选择供应高价格市场。而如果一个轮胎企业的目标是收入和边际利润贡献,而不在意IRR和ROE的话,则会选择扩大产能,在供应美国市场的同时,也供应国内市场。森麒麟轮胎的收入几乎%来自于乘用车轮胎2C市场销售,年森麒麟在美国销售27亿人民币,在国内销售1.2亿。用上面这个逻辑即可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不做国内市场。
既然中国品牌轮胎产品已非废柴,除了小规格,也做大规格,但大规格在美销售,不在国内销售,那就不是产品的问题,而是要对比一下中美轮胎市场需求。
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轮胎消费市场。
十年前中国汽车年度销量超过美国,至今依然保持着全球汽车销量的王座位置。然而轮胎的需求主体在汽车存量上。年我国汽车保有量2.61亿辆,美国汽车保有量2.73亿辆。
根据中国轮胎工业协会的数据,年我国汽车轮胎总产量6.52亿条,其中半钢胎(乘用车轮胎)产量4.84亿条。年我国出口了半钢胎2.23亿条。也就是说年我国消费了乘用车轮胎2.61亿条。
根据美国轮胎制造商协会的数据,年美国汽车轮胎的消费量3.33亿条,其中乘用车轮胎消费了3.03亿条。说明乘用车轮胎消费数量上,美国大于中国。
根据米其林对全球轮胎市场消费量的统计,也同样支持上面观点,美国的2C端轮胎消费需求全球第一。
轮胎消费数量上美国高于中国,而更重要的是金额。
由于没有全球各国轮胎市场销售额的分布统计,我们通过观察几个国际轮胎巨头的销售额的市场分布来分析。先看看占有全球三分之一市场的轮胎三强: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
米其林37%收入来自北美,37%收入来自欧洲,而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加起来的收入只占26%。
普利司通虽是日本公司,但47%的收入来自美洲,亚太区域除了日本,贡献的收入合计仅占15%。
固特异的收入54%来自美洲,14%来自亚太。用固特异各地区销售额除以销售数量,得到的各地均价也有较大差异,美洲地区产品均价比亚太高60%。
在印象中,二十年前依靠中国市场迅速做大的韩泰,其实来自中国的收入占比也不高。33%收入来自北美,39%收入来自欧洲,仅有13%收入来自中国。韩泰在北美收入的45%来自18寸以上大规格产品,而中国收入中仅有24%来自18寸以上产品,说明我国目前轮胎消费的规格偏小,产品偏中低端。
从这些中美轮胎市场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从轮胎消费数量还是金额,美国市场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美国轮胎市场消费金额高,不仅来自于数量大,也来自于产品规格大、单价高。美国市场这块蛋糕是必争之地。
美国轮胎消费除了市场大金额高,还有与中国市场不同的消费倾向。中美两国在汽车保有量相近的情况下,人口有4倍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客户结构不同。
20年前我国国内手机市场的份额属于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等国际企业,中国品牌的市占率趋近于零。年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的市占率已经下降到一成,国产品牌市占率达到九成。但是不能理解为90%的中国消费者转变为消费国产品牌了,因为,这20年内,国内手机用户数量已经从万增长到几乎与人口数量一致。不一定是年的消费者转变了,主要是消费者不同了。
任何商品的消费中,都分为高端需求(价格不敏感)、性价比需求、低端需求(价格极度敏感)。需求的分层是固有的,但是需求的人群结构是会变化的。
我国的人均GDP排名65位,尚低于全球平均值。14亿人拥有2.6亿辆车,车主结构出现了两级分化。年之后我国汽车新车销量出现拐点,然而BBA销量依然保持着高歌猛进。而支持了我国小微经济的五菱神车,年销量超过百万辆,累计客户超过万。在我国的轮胎需求层次中,高端需求与低端需求都非常充足。如果以数量计,低端需求超过高端需求,并且已经是国内品牌的市场。但是如果以盈利空间计,则低端需求难以和国际老牌轮胎占据的高端市场媲美了。前面提出的一个问题,中小尺寸的轮胎产品为何存在中美价格,中国国内价格低于美国?就是因为在满足低端需求时,消费者最看重的是低价,并不排斥中国品牌,而在这个层次产品的激烈竞争会拉低所有供应者的价格水平,即便是外资品牌也不例外。
而我国轮胎企业的竞争优势高性价比中端产品,在国内缺乏用武之地。不是中国轮胎产品缺位,而是客户的缺位。而客户的补位,来自于我国人均收入的提高、汽车保有量的提升、汽车消费群体的下沉。
而我国高性价比轮胎目前的消费需求,恰恰出现在3.3亿人保有2.7亿辆车的美国。
高性价比等同于便宜,这是个误区。高性价比是指相对便宜。就像小米品牌主打的卖点是高性价比,跟小米也有五六千的旗舰机并不矛盾。
从上面列举的各规格轮胎价格可以发现,奔驰C级、E级这样高端车使用的大尺寸产品,中国品牌在美国也有供应,而在中国并不供应。就是因为在这个大规格高性能产品需求中,也分为高端需求和高性价比需求,而美国消费者也存在这两种需求,中国消费者受限于结构层次尚不完整,大规格产品缺乏高性价比需求。
甚至于在更高层次的改装车需求中,那些怪兽级的跑车、越野车需要的超高性能轮胎,同样有消费者需求高性价比的中国轮胎。这部分需求在国内,不仅国产品牌不供应,上面的数据已经可以发现,甚至外资品牌也不供应了,表示在国内尚没有这种轮胎需求。其实这个层次的轮胎消费需求,就是口红和AJ的需求,不是解决基本的温饱,而是满足个性化的精神消费需求。前文提到的运动鞋从磨破才买的必需品演化到时尚消费属性,就是想说明,轮胎也是此类消费品,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这种消费风尚也会发生。
到此解释的是上面留下的问题,为何同样的产品在不同市场的接受度不同。
中国轮胎品牌消费价值的发现
最后,总结一下本文的观点:
轮胎是一种消费品,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今天这种消费习惯发生在全球第一大轮胎消费市场美国,明天也将发生在中国。
我国轮胎的几家龙头企业的产品,早已进入了这个消费市场。他们主打的是高性价比卖点,高性价比不等于廉价和低端,我国品牌的高性价比轮胎在美国的各个轮胎规格消费中均已有一席之地,包括豪车的大规格轮胎,甚至包括改装车、赛车的超高性能轮胎市场。
轮胎的品牌不是智商税,做品牌首先是做产品。我国轮胎龙头们的产品在历史最久、最懂行、最严苛的美国轮胎市场经受住了考验,已然证明了自己。中国轮胎的崛起是一种更加值得骄傲的姿态,它是由外而内进行的。中国轮胎在国内市场的普及将是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提升而水到渠成的,它不可操之过急,也不会迟到缺席。
在目前阶段,对于中国轮胎的龙头企业,抓住高毛利的市场重于国内市场的铺垫,因为轮胎的营销是锦上添花,根基是产品力,而高毛利市场的利润是产品升级的必要条件,没有利润的企业只能空谈研发。
信达证券化工研究团队
信达证券化工研究团队(张燕生)曾获第二届中国证券分析师金翼奖基础化工行业第二名。
张燕生,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材料学士,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中国化工集团7年管理工作经验。年3月正式加盟信达证券研究开发中心,从事化工行业研究。
洪英东,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士,清华大学过程控制工程研究所工学博士,年4月加入信达证券研究开发中心,从事石油化工、基础化工行业研究。
信达证券
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年9月,由中国信达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中海信托和中国中材集团,在承继中国信达投资银行业务和收购原汉唐证券、辽宁证券的证券类资产基础上设立,旗下拥有信达期货有限公司、信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信达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信达澳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4家金融服务子公司,8家分公司、93家证券营业部遍布全国。
中国信达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年4月,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年12月12日,中国信达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HK)。中国信达设有33家分公司,旗下拥有包括信达证券在内的8家从事不良资产经营、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业务的平台子公司,中国信达立足不良资产经营主业,围绕问题资产投资和问题机构救助,着力化解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不良资产风险。截至年末,中国信达总资产亿元,全年营业收入亿元。在年《财富》中国强中,营业收入位列第84位。
长按识别